美國被譽為重視平等的國家,特別是“機會的平等”,表現(xiàn)在追求財富與爭取社會平等方面。美國平等理念來自開國元勛杰弗遜的名言“人生而平等”。他鼓勵殖民地人士追求獨立,從政治革命進而要求與別人平等,包括財富、教育與法律。美國文學家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曾指出,美國為才德之士打開了大門,財富遠離懶惰與笨拙,涌向勤勞、果斷人士口袋。盡管事實上美國有許多不平等的現(xiàn)象存在,如印第安人、黑人、女人處于社會的邊緣,但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美國仍是一個充滿機會的國家。
1.社會
美國人追求社會平等現(xiàn)象最早表現(xiàn)在貴格教會及西部半邊陲地區(qū)的人們,他們的地位取決于行為表現(xiàn),而非出身或財富。在新英格蘭地區(qū),每一個人都覺得他和鄰人一樣,并且相信世上每一個人都擁有相等的權(quán)利。其中最為歐洲人驚訝的是,美國人彼此之間都以昵名相稱,而且可以自稱“紳士”(gentleman)或“女士”(lady),人們彼此之間握手,驛馬車或火車只賣一種等級車票,乘車或乘船是先到先上。無論投住高級飯店或小旅館,客人都在一個大廳吃飯,一樣點菜。當然,這種平等也有局限,至少黑人是被排除在外,但對歐洲人而言,這種平等的做法仍被視為有危害社會秩序之慮。
2.工作
在舊社會中,人們所追求的是閑暇的生活,而閑暇與工作即成為社會地位高低的分野。在《圣經(jīng)》和神話故事中,得救的人們徜徉在歡樂的追逐中,只有不幸的人們是被束縛在無止境的痛苦工作中。因此貴族過得是閑暇的生活,下層人士的生活是工作。
在美國社會不然,移民抵美以來,清教徒及貴格教會即強調(diào)工作的正面意義。他們堅信上帝指定了人的精神與世俗責任,人們工作將是接受上帝的召喚,不工作將受天譴。這種救贖的工作倫理后來轉(zhuǎn)化為世俗的工作倫理,孕育了美國人的工作觀與金錢財富論,富蘭克林是典型的代表人物。他強調(diào)勤勞、工作是成功的不二法門,也奠定了美國的文化精神。
3.教育
教育是自我成長的重要途徑,美洲人士多支持以稅金來資助教育。美國義務教育的創(chuàng)始人曼恩(Horace Mann)曾表示,教育是促進人類平等的主要因素,也是終止貧窮的機構(gòu)。美國人希望藉由教育實現(xiàn)平等,所以大力推動公立教育。美國提倡教育,不分年齡,成人也好學不倦,促使美國公立圖書館蓬勃成長,成人學校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
美國的民主來自于人民對平等及機會的信念,正因為人人是平等的,所以都有成為民意代表的可能。在1820年代以前,選舉仍有財產(chǎn)的資格限制,至1824年美國只剩下四州保留以財產(chǎn)作為選舉資格的規(guī)定,至1832年除南卡羅萊納州之外,總統(tǒng)選舉人皆由選民而非州議員擔任。
4.不平等的遺憾:南部社會
在南北戰(zhàn)爭之前,南方在許多方面與北方相似,每個人都有機會發(fā)跡,都有參選并出任公職的機會,但也有不同之處。南部生活以農(nóng)業(yè)為主,地主大量生產(chǎn)棉花,剝削黑人權(quán)利,形成嚴重的黑白種族問題。南方的地主過著英國貴族式的生活,住在希臘式的建筑內(nèi),社交圈重視階級身份,講究榮譽,為此犧牲生命在所不惜。主仆之間上下有別,長幼有序、夫妻有分。在這個社會中奴隸被排除在主流的價值體系之外。19世紀之后,南方的奴隸生活在家庭與宗教方面皆獲改善。家庭方面,黑人可以結(jié)婚,由于黑人成家有助于提高生產(chǎn)力,因而獲得白人鼓勵;其次黑人信教者日眾,黑人通常是將自己的宗教與基督福音論接合,但他們所接受的不是原罪的觀念,而是摩西領導以色列人的“出埃及記”,以此作為他們獲救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