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LOSS OF A SILVER BOWL BY BOAT
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銀釪,墮于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畫水作記,舍之而去,后當(dāng)取之。”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man who dropped a silver bowl into the sea while crossing it. He pondered, "I'm going to make a mark on the water. I'm carrying on my journey now. But I'll come back for it later."
行經(jīng)二月,到師子諸國,見一河水,便入其中,覓本失釪。
After two months' travel during which he visited Ceylon and many other countries. On seeing a river, he jumped into the water looking for the bowl he had lost before.
諸人問言:“欲何所作?”
"What are you doing there?" people asked.
答言:“我先失釪,今欲覓取。”
He replied, "I have lost my bowl. Now I would like to get it back."
問言:“于何處失?”
People went on, "When did you lose it?"
答言:“初入海失。”
He answered, "I lost it crossing the sea."
又復(fù)問言:“失經(jīng)幾時?”
Again people asked, "How long ago did you lose it?"
言:“失來二月。”
He answered, "I lost it two months ago."
問言:“失來二月,云何此覓?”
People asked, "Since you lost it two months ago in the sea, why are you looking for it here in the river?"
答言:“我失釪時,畫水作記。本所畫水,與此無異,是故覓之。”
He answered, "I made a mark on the water where I lost the bowl. This water looks the same as the other. There seems no difference. That's why I'm doing this."
又復(fù)問言:“水雖不別。汝昔失時,乃在于彼;今在此覓,何由可得?”
People went on, "Though all waters are identical, the place that you have lost it is there. How can you find it here?"
爾時眾人,無不大笑。
Everybody jeered at him.
亦如外道,不修正行,相似善中,橫計苦因,以求解脫,狀如愚人,失釪于彼,而于此覓。
The heretics, who do not practice the right religious belief, but a fallacious one, suffer from their useless mortification in seeking deliverance. Those men are just like the stupid man who has lost his bowl in the sea and looked for it in the river.
注釋:
①釪:同盂,食器。
?、诋嬎弘S劃隨合,無法作記認,所以愚人說本所畫水,與此無異。
?、蹘熥又T國:即僧伽羅國(俗語Simghala音譯),梵文Simhala,巴利文Sihala,意思是執(zhí)師子國、師子國,宋以后的著作如《諸蕃志》作細蘭(系譯自阿拉伯語Silan)。一九七二年改名為斯里蘭卡(Srilanka)。關(guān)于此國的由來,《大唐西域記》卷十一的記載很是詳細,且多有滋味,現(xiàn)將季羨林等的今譯文抄錄于下,以供賞覽。
此國本來就是個寶島,珍寶很多,居住著鬼神。后來,南印度有個國王的女兒和鄰國訂了婚,選定良辰吉日出嫁,途中碰到獅子,侍衛(wèi)們丟下公主四散逃奔,只有她在車子里,心想這下沒命了! 這時獅子王就背著她走了,進入深山,把她安置在幽邃的山谷里,捕鹿采果,按時供給她。幾年后,她生下一男一女,形貌與人一樣,而性情和血統(tǒng)卻是野獸的。男的漸漸成長,力大無窮,能擊斃猛獸,二十歲時,開始具有人的智慧,就向母親說:「我算什么呢?父親是野獸,母親卻是人,既然不是同類,怎么會成夫妻?」母親就把過去的事情告訴了兒子。兒子回答:「人和獸是兩樣,應(yīng)該快快離開?!鼓赣H說:「我從前逃走過,沒有成功?!?/p>
后來兒子就跟著獅子父親,登山越嶺,偵查它的行蹤,以便逃離。等到父親走遠了,兒子便擔(dān)負著母親和妹妹下山,跑到有人煙的所在。母親告誡他們說:「各人都要謹慎地嚴守秘密,不能講出我們的由來。人們?nèi)绻懒?,會輕視我們的?!褂谑?,他們到了本國,可是這個國家已不屬于這一家族統(tǒng)治了,宗祀已經(jīng)滅絕,他們只好投身寄住在這里的村邑人家。人們問道:「你們是哪一國的人?」回答說:「我本是這個國的人,因為流離在外國,現(xiàn)在攜帶子女來歸故鄉(xiāng)。」人們無不憐憫他們的遭遇,相互供應(yīng)他們的生活所需。
獅子王回到山谷,一看什么也沒有了,回憶過去的情景,眷戀著親生的兒女,既痛且恨,就走出山谷,往來村邑間,咆哮震吼,兇暴地傷害人畜,殘忍地禍害生靈,村邑有人外出,就被撲滅吞噬。大家只好擊鼓吹貝,背負弓弩,手持長矛,成群結(jié)隊地行走,才能免害。
國王害怕他的統(tǒng)治不能安定,就派遣獵人,希望捕獲獅子。國王親自統(tǒng)率數(shù)以萬計的象、馬、車、步四種兵卒,埋伏在森林、水澤中,跨越山谷。而獅子猛吼一聲,如同晴天霹靂,人馬驚退。既然擒獲不到,便重新招募勇士,下令說如有人能捉到獅子為國除掉大患的,當(dāng)酬重賞,并旌表他的功績。
獅子的兒子聽到國王這一命令,就對母親說:「我們?nèi)甜嚢ゐI活不下去了,理當(dāng)去應(yīng)募,如果得到酬報,還可以孝養(yǎng)母親,撫育妹妹?!鼓赣H很不以為然,說:「這話不是你應(yīng)該說的! 它雖是野獸,但還是你的父親,怎么能因生活困難,而想到逆?zhèn)惡Ω改?」兒子道:「人和獸是異類,沒存在什么禮義。既然已經(jīng)與它離開了,就談不上逆害,我們還期望什么?」他暗藏著鋒利的小刀,就去應(yīng)募。
這時候,千眾萬騎,好像云屯霧合一樣,而獅子則踞在森林里,誰也不敢接近。兒子馬上向前走去,父親就馴伏了,它只知道和兒子親愛的倚偎,什么憤怒也都忘卻了。兒子拔出小刀刺入它的腹部,它還是懷著慈愛之情,仍沒有憤怒毒害之意,任他刺殺,以至于把肚皮剖開,含著悲苦而死去。
國王驚奇地說:「這是什么人呀!哪有這樣奇怪的事?」(國王為了明白究竟)就對他一面以福利來誘導(dǎo),一面以威禍來震懾。他只得細述事情的經(jīng)過。國王說:「大逆不道啊!父親尚能加害,何況不是親人呢?野獸的遺種,難以馴伏,兇狠的性情,容易沖動。除民之害,他的功勞是很大的,但手刃父親,他的心胸是多么狠毒啊!現(xiàn)在我只好以重賞來報答他的功勞,以流放來懲罰他的逆?zhèn)?,這樣使國家的法律不會蒙受損害,也說明國王說了的話是算數(shù)的?!?/p>
于是準備了二艘大船,儲備了許多食物和乾糧,把他們的母親留在國中,奉養(yǎng)起來作為賞功,子女兩人則各乘一船,隨波飄蕩。兒子的船只泛海到了寶島,發(fā)現(xiàn)許多珍寶美玉,就留下了。后來有商人因采集珍寶來到了這個島上,他便殺死了商主,留下子女,這樣就繁殖起來。日后子孫眾多了,便立君臣,分別地位的高下,建筑都城,興修村邑,據(jù)有這里的疆土。由于他們的先祖是捕殺獅子的,所以就舉(執(zhí)獅子)這元功作為國名。
?、芟嗨粕疲褐杆剖嵌堑纳啤?/p>
?、?正行:真正的行業(yè)。對邪行而言。
白話:
從前有一乘船渡海的人,不慎把銀制的器皿掉到海里。當(dāng)時他想:“我現(xiàn)在就在水面上做個記號,以后再來打撈。”過了兩個月,他到達師子國,看到一條河,就到水中尋找那只丟失的銀盆。旁邊的人問道:“想做什么呢?”他回答:“我以前丟失了一只銀盆,現(xiàn)在想找回來。”旁人又問:“在什么地方丟的?”回答說:“在剛渡海的時候。”又接著問:“丟了多長時間?”回答說:“丟失了兩個多月了。”又問:“丟失兩個月了,為何在這里找呢?”他回答:“我丟失銀盆時,在水面做了記號,原來在水面劃的記號,與這里沒有不同,所以在這里尋找。”旁人又接著再問:“水雖沒有不同,但你以前丟失是在別處,現(xiàn)在卻在這里尋找,怎么可以找到呢?”這時周圍的人都對此大笑不止。
這就好比外道的修行者,不去參悟佛理,專門修習(xí)相似善法,刻意苦行,來求得解脫。就像愚蠢的人,在海中丟失銀器,卻在河中尋找。
源流:
《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解說:
關(guān)于苦因,呂澂(chéng)先生有一段概述,介紹了當(dāng)時各派思想的差異和背景,可作為參考。
當(dāng)時學(xué)說有兩個系統(tǒng):一是婆羅門思想,認為宇宙是一個根本「因」轉(zhuǎn)變而來,即所謂因中有果說。用以指導(dǎo)實踐,即以修定為主。通過修定法去認識了那個根本因,便可達到解脫境界。二是非婆羅門思想,認為事物是多因積累而成,即所謂因中無果說。這一學(xué)說用以指導(dǎo)實踐,形成了兩派,一派走苦行道路,一派則尋求快樂。佛陀對以上兩大系統(tǒng)的思想都不相信,另立緣起論,認為諸法是互相依賴、互為條件的,既非一因生多果,也非多因生一果,而是互為因果。(《印度佛學(xué)源流略講》,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第十八頁)
辨析:
這個比喻故事,乍看與“刻舟求劍”的成語故事無二,意在不應(yīng)不顧客觀條件的變化,泥古不化,不知變通。本文中丟失銀器的人,其推理更具有模糊性,表現(xiàn)在他可以無視海水、河水的巨大區(qū)別,只看到一點,全然不顧其他,這使人想起“盲人摸象”的故事,其結(jié)果都是一樣荒唐可笑。
因此只見到“水”的偏見與只知用苦行的方法來修證智慧,其錯誤是必然的。
(摘自《百喻經(jīng)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
供您思考:
圣法法師在《百喻故事廣釋》里說:世間有許多事情,人們認為確確實實,實際上是一種的錯覺而習(xí)于為然。譬如自古人以為,太陽繞地球而行,實際是地球繞太陽,我們看道路或鐵路,明明看到越遠越狹,實際上沒有狹。我們做夢的時候,明明有房子、有某某人、也有某某事情發(fā)生,可是一醒來什么也沒有了。
我們眾生生在此世間,也和做夢一樣,沒有一件事情是真的,可是眾生的意識上或感覺上每件都是真真實實的,以此錯誤的感覺造成了一生的辛苦和造業(yè),這是迷惑的眾生。
人都有成見,佛教里各人對佛法的見解也不相同。成見有正也有邪,若是正法的成見,是修行解脫的幫助,若是邪見的成見,不知害了多少人墮魔道,或作事徒勞而無功。
聰明人腦筋比較敏捷,若是固執(zhí)成見,不肯下問或集思廣益,即往往執(zhí)非為是 執(zhí)邪為正,其將來墮落也更深。愚笨人見識不廣,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即多錯誤。若肯虛心請益善知識,也不失為有福的人。
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為適應(yīng)各種根機而設(shè)。有人自是非他,或排除異己?;蚶卫螆?zhí)著自以為是。皆是成見作祟,舍成見并不是沒有主見,而是要虛心研究,請教善知識,而后擇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