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A TRADER STEALS GOLD
昔有二估客,共行商賈:一賣真金,其第二者賣兜羅棉。有他買真金者,燒而試之。第二估客即便偷他被燒之金,用兜羅棉裹。時金熱故,燒棉都盡。
Once upon a time, two traders ran some business together. One was a seller of genuine gold, while the other, Tula cotton. A buyer of gold came along and asked for a fire test before buying it. The cotton trader stole the burnt gold and wrapped it with his Tula cotton, which got all burnt up by the red-hot gold.
情事既露,二事俱失。
Thus the stealing was revealed. Consequently, he lost both gold and Tula cotton.
如彼外道,偷取佛法,著己法中,妄稱己有,非是佛法。由是之故,燒滅外典,不行于世。如彼偷金,事情都現(xiàn),亦復(fù)如是。
Like them are the heretics, who steal from Buddhism and write in their own religion. They wrongfully claim Buddhism to be their own teaching and deny copying from it. For this reason, they burn and destroy their heretic scripture, which is disappeared from the world. This is just like the story of the disclosure of the stealing of gold.
注釋:
?、俣盗_綿:兜羅,梵文Tula,是樹的名稱,綿從樹果中生出來,亦即木綿。另外野蠶繭也叫兜羅綿。
白話:
從前有兩個商人一起做買賣。一個是賣真金,另一個是賣兜羅綿。有位顧客來買真金,放在火上燒了,來試測金子的純度。那另一個商人就立即偷了這塊試燒的金子,拿兜羅綿裹著。當(dāng)時金子熾熱的緣故,綿都燒盡了。事情敗露,兩樣?xùn)|西都失卻了。
這就好像那些外道,偷取了佛教的學(xué)說,安裝進自己的學(xué)說中,謊說是自己原本就有的,并不是佛教的學(xué)說。因為不相融合的緣故,反而毀滅燒壞了外道的典籍,使它湮沒于世,沒有流傳下來。就如那個偷金的人,事情全敗露了,金綿都失卻一樣。
這故事比喻∶外道偷取佛法,妄稱是他自己的法,但因為他們不明原理,不善運用,不但得不到好處,曲解了佛法,而且也混亂了自法,終究是要馬腳畢露的。
解說:
外道的典籍,從現(xiàn)存情況來看,確是不流傳于世,許多材料由于佛典對之作述評而留存著。如《長阿含經(jīng)》的引述即為一例。
供您思考:
圣法法師在《百喻故事廣釋》中說:人類有一點點的善性善行唯恐人不知道,有一點點的惡性惡行唯恐人知道,所以都隱藏起來。平常看不出來,一有了機會就露出來他的劣性、劣行。善性亦覆如是。人本來有善性惡性的兩面,只是善性多、惡性多的差別而已。若是完全善而揮卸裥?,绝r丫鞘ト肆恕H羰峭耆裥遠揮猩菩?,荚~塹賾?、洱r懟⑿笊恕H聳巧貧癲偉搿K匝ハ脫Х?、亲近善知识蕟苘重要?/P>
從前有一對好友,兩人都常常一塊出外做生意,一個是賣絲棉的,一個是賣黃金的。有一天他們來到一個鄉(xiāng)村,村里有人欲買黃金,可是不知道這黃金是真或是假。俗說:‘真金不怕火試’,買金的人就要求用火來試一試才肯買。于是馬上架起木柴,燃上火,把金塊放在火焰里燒,欲熔解金子,以木柴的火力,須一段時間,賣金和買金的人都等了很久。賣金的人到廁所小便,買金的人到屋里去喝水,就在這個時候,賣棉的人趁機從火里偷了一塊金,急急忙忙塞入他的絲棉之中,賣金的人出來,賣棉的人若無其事地欲趁機溜走,可是金子從火里取出來已經(jīng)燒紅了,不消片刻就燃燒起來了。賣棉的人終于被逮住了,不但沒有偷到金反而絲棉也被燒掉了,世間往往都是利欲搞昏了頭,做出愚蠢的事情。
佛法譬如金,外道不知佛法的修行方法也不依法修行守戒,只是從佛法的名詞攝取過來而改一改,或把儀式偷過來就以真道自居。用在他們道場上不但格格不入,實則不倫不類。只是裝裝門面而已。既不知佛法之寶貴在哪里,也損失了自己的立場,豈不是如賣棉偷金嗎?
人類每個人內(nèi)心都隱藏著貪嗔癡等惡習(xí)氣,有的人輕,有的人比較重而已。遇著因緣則把它引發(fā)出來。有的人能自重自愛而克服自己不法的情欲,而有的不能,孔夫子在世時有人問他說:‘假使窮困煎迫,黃金千兩,深山窮谷美女一人,試問夫子動也不動?’夫子說:‘動、動、動’一連說了幾個動字。夫子系中國的大圣人,當(dāng)然不致于做 偷或非禮之事。但也不敢說心里不會動。舉心動念即是作善作惡的根源。
可見貪心是人類的天性。這天性從那里來呢?是不是天生自然的?天把有些人生為良善,把有些人生為兇惡,而且有些輕有些重,未免太不公平罷?佛法說,善性惡性是由各人無始以來所積習(xí)而來,有人積輕,有人積重罷。
既然每一個人都有貪念,有人遇到惡緣而作惡,有人不會遇惡緣。而且有人遇善緣,惡性也變成作善,有人遇惡緣,善性也變成作惡,這又是何故?有些是前生的善惡緣的關(guān)系,影響今生的善惡緣,有些是今生才開始遇善惡緣的,是故學(xué)佛親近善知識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