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教育戲劇在全國蓬勃發(fā)展,形式多樣的戲劇實踐不斷涌現(xiàn)。英語短劇作為一種短小精悍的戲劇形式,被引入英語課堂,受到教師和學生的廣泛歡迎。英語短劇把語言學習和戲劇表演結合在一起,既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也提高了學生對戲劇的理解和欣賞能力,提升了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本文從筆者的教學實踐出發(fā),結合擔任戲劇比賽評委的經(jīng)歷,闡述英語短劇的特征和制作流程,分析短劇演出中經(jīng)常遇到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教育戲劇;英文短??;戲劇制作
近年來,教育戲?。―rama in Education或Educational Theatre)在國內(nèi)蓬勃發(fā)展。從幼兒園到大學,教育工作者們積極探索,進行了形式多樣的教學實踐。在中國知網(wǎng)上輸入“教育戲劇”這一關鍵詞,可以搜索到數(shù)以百計的相關論文。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藝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均把戲劇列為藝術教育的組成部分,從客觀上推動了教育戲劇的發(fā)展。在形式眾多的教育戲劇中,英語短劇以其靈活自由的形式受到英語教師和學習者的喜愛。在教學實踐中,英語短劇往往起到促進語言學習和培養(yǎng)學生藝術素養(yǎng)的雙重功效。從2000年起,筆者在大學本科階段開設“西方戲劇”和“莎士比亞戲劇”兩門選修課,在課程中加入戲劇片段表演這一環(huán)節(jié)。在實踐中,筆者曾因遇到困難而情緒低落,也曾因?qū)W生的積極反饋而欣喜若狂。此外,筆者也曾有幸數(shù)次擔任英語戲劇比賽的評委,見證了參賽學生語言質(zhì)量和藝術素養(yǎng)的日益提高,深刻認識到教育戲劇的獨特功能。在本文中,筆者以自己的教學實踐和經(jīng)歷的英語戲劇比賽為基礎,闡述英文短劇的特征和制作流程,分析短劇制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嘗試提出解決方法。我將在教育戲劇的框架內(nèi),和大家一起探討英語短劇的獨特魅力和美育功能。
在展開討論之前,筆者認為有必要澄清戲劇文學和戲劇演出之間的關系。戲劇在英文中有兩種表述方式,drama和theatre,前者通常指戲劇文學,后者通常指劇場,進而引申為同戲劇演出有關的所有活動,還包括導演、演員、劇場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等。戲劇文學通常指以劇本為載體的文學形式,和小說、詩歌構成三種主要的文學體裁。閱讀劇本通常是大多數(shù)人接觸戲劇文學的第一步。從戲劇發(fā)展史來看,劇本創(chuàng)作的初衷是為演員和舞臺技術人員提供演出依據(jù)。在文藝復興時代,劇作家們創(chuàng)作的劇本通常僅為他們供職的劇團使用。各個劇團為了獲取其他劇團的劇本,甚至派人假扮成觀眾,依靠耳聽心記的方法,把聽到的劇本回去默寫下來。由此可見,當時的劇本是為了演出而創(chuàng)作的,而不是為了出版而創(chuàng)作的。只有出版商認為劇本有出版價值時,才會大量印刷劇本。大文豪莎士比亞(1564—1616)的劇本在他生前只出版了一部分。1623年,他的朋友們?yōu)榱思o念他,才把他的所有作品編輯成書,出版發(fā)行,這就是我們熟知的“第一對開本(First Folio)《莎士比亞作品集》”。大部分劇作家的作品往往沒有發(fā)行就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了。在西方戲劇發(fā)展過程中,劇本的商業(yè)發(fā)行出現(xiàn)在19世紀后期(Wallis & Shepherd,2010)。
劇本的出版發(fā)行一方面增加了公眾接觸戲劇的機會,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戲劇閱讀和戲劇欣賞的分離。中學教材通常包括《雷雨》《威尼斯商人》等經(jīng)典劇本,學習方式以主題解讀和人物分析為主。這種學習方式基本上是把戲劇等同小說來閱讀,是用文學的方法來理解戲劇作品。如果學生有機會在課堂上演出這些劇目,那么戲劇就從文本走向演出,從戲劇文學走向戲劇表演了。從這一角度來看,教育戲劇恰恰是戲劇本質(zhì)的回歸。正如英國導演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在他的著作《空的空間》中所指出的:“我可以選擇任何一個空的空間,把它稱為舞臺。一個人走過這個空間,而另一個人在觀看,這就是構成戲劇的最基本的條件”(Brook,1968)。布魯克在此論述的即是戲劇的本質(zhì)。簡而言之,即使只有一個觀眾在觀看,一個演員扮演成其他角色在演出,那么戲劇活動就成立了。從這個角度講,戲劇的演出場所可以是任何地方,如普通教室、操場上的一個角落、多功能會議廳等。對于從事教育戲劇的教師來說,只有抓住戲劇的本質(zh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處理教育戲劇的相關問題。
從結構來看,戲劇主要有以下類型:多場次話劇(full-length play)、獨幕?。╫ne-act play)和10分鐘短?。╰en-minute play)。多場次話劇由幕(act)和場(scene)構成,如莎士比亞的戲劇基本上是五幕多場次話劇,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話劇通常是三幕劇。這些劇的演出長度多為兩個小時左右,中間有幕間休息(intermission)。演出長度超過三個小時的話劇通常會讓觀眾失去耐心,也不符合人們的觀賞習慣。獨幕劇的演出時間則較為靈活,美國編劇喬納森·多爾夫(Jonathan Dorf)把獨幕劇定義為“時長為15分鐘至一小時的作品,……最理想的長度是半小時左右”(Dorf,2020)。我們比較熟悉的獨幕劇有美國劇作家愛德華·阿爾比(1928—2016)的《動物園的故事》(The Zoo Story,1958)和《美國夢》(The American Dream,1959)。1989年,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演員劇場(Actors Theatre of Louisville)開始舉辦10分鐘短劇大賽,極大推動了這種短小精悍的戲劇創(chuàng)作形式的普及。
近年來,短劇也受到國內(nèi)英語學習者的歡迎。外研社舉辦的“閱讀之星——北京外國語大學全國青少年閱讀風采展示活動”包括短劇展示環(huán)節(jié),要求表演時間不得超過八分鐘。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主辦的“首都高校英文短劇大賽”明確規(guī)定短劇的表演時長不得超過15分鐘。根據(jù)以上定義,我們可以把演出時間在15分鐘左右的獨幕劇、10分鐘短劇、8分鐘短劇統(tǒng)稱為英語短劇。英語短劇篇幅雖短,但是也包括開端(exposition)、發(fā)展(development)、高潮(climax)和結局(denouement)等基本要素。部分短劇更注重通過語言的魅力刻畫人物性格。
在課堂教學中,短劇比較容易操作。筆者通常在課程的最后三周指導學生進行戲劇實踐,要求每組演出不得超過15分鐘。期末是學生最為忙碌的時候,如果演出時間超過15分鐘,那就意味著學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背臺詞和準備服裝、化妝以及道具(以下簡稱服化道)與布景。在學生們還要準備其他科目考試的情況下,演出時間每增加一分鐘,往往意味著要增加數(shù)小時的課外排練時間,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當然,如果學校有條件開設一個學期的戲劇表演課,那就可以為師生提供充裕的時間來進行教學實踐了。筆者認為10至15分鐘的短劇表演既可以讓學生體驗戲劇表演的魅力,也不會給學生增加過多的負擔,還能提升學生的美學素養(yǎng),實現(xiàn)教育戲劇的初衷。
作為教育戲劇中的一個必要環(huán)節(jié),戲劇實踐是師生共同努力開出的花朵,也是檢驗戲劇教育是否成功的標志。戲劇演出是一門綜合藝術,從挑選劇本、選角、服化道設計到現(xiàn)場的燈光調(diào)控、演出海報的制作等,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專人負責。此外,制作英語短劇時還需要增加一個語音和臺詞教練,畢竟英語短劇的一個重要功能是規(guī)范語音語調(diào),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戲劇演出無論長短,都要遵循一定的制作流程。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從美國戲劇教育家羅伯特·科恩(Robert Cohen)的專著《戲劇》中獲益匪淺??贫髟谶@部專著中簡要介紹了戲劇制作的流程(Cohen,2003)。他把戲劇制作劃分為兩個階段,準備階段(preparatory phase)和執(zhí)行階段(implementation phase)。準備階段包括劇本選擇(play selection)、理念(concept)、設計師選擇(designer selection)、設計(designing)和演員挑選(casting);執(zhí)行階段包括排練(staging)、演員訓練(actor-coaching)、節(jié)奏調(diào)整(pacing)、合成(coordinating)和演出(presenting)。其中,理念特指導演的風格,這一環(huán)節(jié)需要專業(yè)的訓練和長期的藝術實踐。筆者認為在目前的教育戲劇中,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省略。在多年的戲劇教學實踐中,筆者一直遵循這一流程,并在此基礎上,根據(jù)國內(nèi)教育戲劇的具體情況加以改進,特意設計了第三個階段,即反思階段,包括演后談、論文寫作等環(huán)節(jié),改進后的戲劇制作流程如下表所示。
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參加比賽,短劇演出基本上遵循同樣的流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對以上環(huán)節(jié)進行取舍。如時間充裕、預算充足,可以在服化道上面多投入。在準備階段,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保留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有劇本選擇(包括改編)、演員挑選和簡單的服化道設計;在執(zhí)行階段,即正式演出前,堅持至少一次技術合成、一次彩排(dress rehearsal)。如條件不允許,也要堅持彩排,而且彩排的場地必須和演出場地保持一致。教師應鼓勵學生自組演出小組,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演出,鼓勵他們根據(jù)自己的戲劇知識儲備自發(fā)報名。在準備階段,各演出小組首先選出導演和編劇,導演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為制訂排練時間、組織開會、協(xié)調(diào)進度等,也可以通過組織小組頭腦風暴確定劇目和表演風格。如果組里有一個經(jīng)驗豐富的學生導演,則有助于提高演出質(zhì)量。
在英語短劇制作過程中,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可能出現(xiàn)紕漏。下面,筆者根據(jù)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嘗試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和建議。
1. 選擇劇目要考慮學生的語言水平
戲劇界有句諺語:劇本劇本,一劇之本。這說明了劇本是戲劇藝術的支柱。從劇本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來看,一個職業(yè)編劇的養(yǎng)成需要進行正規(guī)的科班訓練和長期的舞臺實踐。在教育戲劇中,能夠進行原創(chuàng)的人才比較少。在這種情況下,改編(adaptation)不失為一個權宜之計。據(jù)筆者的觀察,中小學教育戲劇中的短劇類型主要有童話改編短劇、小說改編短劇和英文經(jīng)典戲劇片段等。在選擇劇本的過程中,教師經(jīng)常會遇到一個尷尬的問題,即現(xiàn)成的劇本通常是那些經(jīng)典劇本,多為成人創(chuàng)作。例如,莎士比亞的劇本是經(jīng)過千錘百煉的精品,他的作品從人物塑造和情節(jié)構思基本上代表了戲劇藝術的最高水平。但是,莎士比亞的劇本是用素體詩(blank verse)寫成的,包含較多的古雅用詞和過時語法,對以英語為母語的演員來說尚具有難度,更不用說對以英語為外語的中小學生了。此外,其他的西方戲劇題材未必貼近中國學生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選擇改編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改編的范圍很廣,可以將故事改為劇本,也可以將小說改為劇本。外研社的分級讀物是很好的選擇,以此為基礎的戲劇展示活動也很受歡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來,隨著中小學教育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也出現(xiàn)了由中國歷史故事改編的短劇。因為涉及漢譯英的問題,改編中國傳統(tǒng)故事對編劇的英語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如果選擇演出經(jīng)典劇目的片段,最好選擇沖突激化的部分或者高潮部分,這樣演出更容易出彩。
2. 導演要身兼指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
在戲劇實踐中,導演通常由學生擔任,在排練中通常扮演組織者和協(xié)調(diào)者的角色。導演需要具有廣闊的視野,最好對服化道也有一定的了解。需要注意的是,導演通常不要身兼演員,尤其不要兼任主演。在排練過程中,導演不僅僅是起到構思和指導的作用,還需要從觀眾的視角觀察演員在舞臺上的表演是否到位。如果導演兼任演員,在排練過程中,他看不到自己的表演。如果采取觀看錄像再指導的類似影視拍攝的方法,需要花費過多的時間,也不符合戲劇演出的特性。筆者曾經(jīng)在教學中遇到過一個案例,一個學生在排練蕭伯納的《皮格馬利翁》的過程中,同時兼任導演和主演,結果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演出也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而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教師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參與戲劇實踐的整個過程,主要原因是低年級的學生自制力較差,更需要教師的幫助。
3. 服化道要簡約
服化道是準備階段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同劇組預算有直接的關系。教師可以挑選美術功底比較好的學生來擔任服化道設計。這樣,即使這位學生沒有表演的機會,也可以通過參與制作提高協(xié)作能力,初步掌握戲劇制作的流程。在進行場景設計時,筆者通常會建議學生采取簡約原則。設計界有一個說法是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傳達的就是“簡約即美”的理念。即使有足夠的預算,也不要在舞臺上擺放過多的、同情節(jié)發(fā)展無關的道具。近幾年來,隨著LED屏幕的廣泛運用,舞臺布景多使用事先設計好的幻燈片,這在某種程度上減輕了舞美設計的負擔,但是對設計人員的軟件運用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預算不夠的劇組,不妨大膽借鑒中國戲曲的寫意原則,如用一桌二椅代表客廳、教室、會議室等任何劇情需要的場所。這種做法既節(jié)省開支,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理解東西方戲劇的異同,開闊視野,起到語言訓練和學科訓練一箭雙雕的作用。
4.演員訓練要發(fā)揮學生主動性,同時要尊重表演規(guī)律
在執(zhí)行階段,演員訓練是一個難點。理想的情況是聘請一個有經(jīng)驗的表演老師來給學生作定期指導。如果沒有這個條件,教師可以通過閱讀參考資料、定期參加培訓來提高自身的戲劇素養(yǎng)。筆者通常會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戲劇情境來理解人物關系和人物性格,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臺詞的特殊性,簡單地講解臺詞的特性是動作性,是塑造人物的手段,然后讓學生結合臺詞,自己設計各種動作,在排練中不斷練習磨合,找到自己感覺最適合人物的形體動作,在實踐中逐步提高學生對戲劇演出基本規(guī)律的理解。在教學中,筆者經(jīng)常遇到學生“背臺”的情況。在一次期末演出中,有一個小組演出的片段是《威尼斯商人》中“法庭審判”那場戲。這個小組設計的舞臺調(diào)度是法官在舞臺正中的后部,面對觀眾坐在高背椅子上;夏洛克上臺后,面對法官回答問話。在整個過程中,扮演夏洛克的演員一直背對著觀眾,出現(xiàn)“背臺”的情況,導致觀眾看不到夏洛克的表情。在鏡框式舞臺中,“背臺”是大忌,嚴重影響觀看效果。幸好筆者在學生排練階段及時發(fā)現(xiàn)了這個情況。筆者先給學生講解戲劇的假定性概念,讓他們理解舞臺表演是給觀眾看的,生活真實不等于舞臺真實。生活中,你可以因為遇到某事嚎啕大哭,但在舞臺上表演這種情緒,就要有控制地、有美感地哭。如果情緒失控,反而會搞砸演出。同樣,在這場戲中,假設法官的位置還是跟原來一樣,那么夏洛克應該側(cè)身站在舞臺上,在朗讀大段的獨白時,也可以面對觀眾來宣泄自己的情緒。經(jīng)過上面的調(diào)整,這個小組的正式演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小學階段的戲劇實踐可以發(fā)揮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特性,不必刻意雕琢。筆者在擔任2019年外研社組織的短劇活動評審時,對《龜兔賽跑》這個短劇印象深刻。劇中,兩個小學低年級組的學生分別扮演烏龜和兔子,他們完全是本色出演,只見舞臺上的“兔子”一會兒快步走,一會兒趴下睡覺,天真爛漫,憨態(tài)可掬,再配上活潑的音樂,把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演繹得活靈活現(xiàn)。
隨著我國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從中國傳統(tǒng)故事改編而來的短劇在最近的戲劇比賽中有逐漸增加的趨勢。當演員穿上中國的傳統(tǒng)服飾后,教師在指導學生形體的過程中,不妨借鑒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表演方式,如用京劇中的“手眼身法步”訓練學生??傊瑢W生演技的指導一定要結合他們的年齡段、語言水平和演出內(nèi)容等具體情況,無一定之規(guī),以自然為好。
5. 彩排必不可少
正式演出前要進行技術合成和彩排,這兩個環(huán)節(jié)要求所有演職人員到位。兩者的區(qū)別是技術合成時,演員的服裝可能還沒有做好,道具可能還沒有完全到位,但是演員的走位需要固定下來。彩排和正式演出是一樣的,而且和演出的場地必須一致。這樣,演職人員可以記住走位和道具的擺放位置。在剛開始帶領學生進行戲劇實踐時,筆者曾遇到過因彩排場地和演出場地不同而影響演出效果的情況。有一次彩排的場地很小,演員說完三句臺詞就走到了舞臺中央。而正式演出的場地大,三句臺詞說完,演員還站在舞臺的側(cè)面,導致場面很尷尬。這件小事足以說明彩排的重要性。如果是參加比賽,那么彩排更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了。
6.反思階段全方位提升對戲劇的理解
反思階段是對戲劇實踐的總結,可以采取演后談的形式,由教師點評,學生討論,在問答之間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也可以采取書面匯報的方式。筆者通常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在演出中承擔的任務來撰寫論文,如演員可以寫演員手記,導演可以寫導演闡釋,服化道設計人員可以寫設計理念,沒有參加演出的學生也可以寫劇評。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一些范例供他們參考。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要求學生用英語撰寫這些反思性質(zhì)的文章并作為課程評估的重要部分。因為有感而發(fā),學生往往能夠?qū)懗鼍实奈恼?,而不是單純地為了完成寫作任務而敷衍了事。為了寫出有深度的論文,學生積極閱讀同表演相關的論文,學習專業(yè)術語,反復觀看自己的演出片段,有效地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寫作能力。如果時間允許,教師可以要求一個演出小組把所有組員的文章簡單編輯成一本制作手冊(production book),這樣學生之間可以取長補短,相互促進。
教師可以把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的教學有機地融入上述環(huán)節(jié)中,如在排練階段糾正學生的發(fā)音;在研讀劇本階段,指導學生根據(jù)劇本的上下文理解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如果學生表演的是自己改編的短劇,教師就需要指導學生把原文的書面語改寫成口語化臺詞,在反復修改中提高語言的準確性。在反思階段,教師可以要求具有中等水平的學生用英文寫出自己的演出體會。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可以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在實踐中學習各種戲劇知識,提高自己的戲劇欣賞水平,同時提升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學會與人溝通,體驗豐富的人生。
英語短劇是教育戲劇中頗受歡迎的一種教學形式,也是國內(nèi)教育戲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教學形式既具有教育戲劇的普遍特性,也具有英語教學的獨特功能,豐富了英語教學的形式,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推動了教育戲劇的全方位發(fā)展。在教學實踐中, 教師必須對教育戲劇的初衷和本質(zhì)保持清醒的認識。教育戲劇需要借鑒專業(yè)的戲劇知識,但不等于照搬專業(yè)的培養(yǎng)模式。專業(yè)院校(如中央戲劇學院和上海戲劇學院)的目的是培養(yǎng)從事演藝事業(yè)的專業(yè)人才,教育戲劇則是運用戲劇表演這種手段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目的是培養(yǎng)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公民,重點在育人。教師對戲劇知識的引入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段和認知水平循序漸進,教學目的是在學生心里播下熱愛戲劇的種子,讓其提高戲劇欣賞水平,體驗豐富的人生。作為一種教學形式,英語短劇表演既豐富了課堂教學手段,也以寓教于樂的方式提高了學生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值得廣大教師嘗試和實踐。
參考文獻
Brook, P. 1968. The Empty Space[M].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Cohen, R. 2003. Theatre: Brief Version(Sixth Edition)[M]. New York: McGraw Hill.
Dorf, J. Playwriting 101[EB/OL]. (2020)[2020-07-26]. https://www. playwriting101.com.
Wallis, M. & Shepherd, S. 2010. Studying Plays (Third Edi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Bloomsbury Academic.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2.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20.普通高中藝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周煒,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副教授,長期從事西方戲劇的教學研究。
以上有關英語學習:教育戲劇中的英語短劇制作探究的內(nèi)容,來自《英語學習》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