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論框架
認知理論認為語言學習者就像電腦一樣,具有信息處理能力。學習像口語這樣復雜的技能,被看作是從被控制到自動處理的過程。起初,有意識的注意被應用到一個過程單個階段的學習中,通過重復激活,將這個過程注入一個可管理的“程序”中。把它與現(xiàn)有的知識整合,這一階段涉及一些使用者的語言系統(tǒng)的重組,然后隨時可供使用。使用者只需要用最小的注意控制。這個階段被稱作自主性。[1]
也就是說認知理論下的語言學習經(jīng)歷了從有意識的注意到程序化即語言系統(tǒng)重構再到自動化、自主化的過程。社會文化理論將學習置身于社會文化語境之中。根據(jù)這種觀點,所有的學習,包括第一和第二語言的學習都是通過社會和文化活動的“中介”作用而完成的。要達到一項技能的自主性,學習者首先要經(jīng)歷“他人調控”。它一般采取的形式是協(xié)助操練,即教師與學習者通過互動提供一個支架,學習者在這期間可以發(fā)展他們現(xiàn)有的能力。
通過這種活動,新的知識與其一起建立起來,直到學習者有能力吸收它,到了這一步就可以逐步拆除支架。因此,社會文化理論認為語言學習需經(jīng)歷從他人調控到吸收再到自主運用的過程。綜合兩個理論的觀點,筆者認為語言學習首先需要有意識的注意,其次是他人調控和自我調控,接著是新舊知識的融合重組直至吸收,最后達到語言運用自主化。
2、影響英語口語學習的主要原因
?。?)知識匱乏。這里的知識包括語言外知識和語言知識。語言外知識主要是跨文化知識。說話者跨文化知識的缺失,往往會間接導致交際失敗,尤其是在商務談判中。比較而言,語言知識即詞匯、語法和語音對口語交際起到更直接的影響作用??傊Z言知識是口語交際的基礎,語言外知識是一種潛在的輔助,兩者完美結合才能保障口語交際的效果。
(2)情感因素的影響。20 世紀 80 年代初,美國著名語言學家 Krashen 提出了“五大假說”,其中情感過濾假說認為情感因素直接影響第二語言的習得,它會對語言輸入進行過濾,從而阻礙或加速二語的習得?,F(xiàn)實中許多擁有一定知識儲備的學生反饋在面對面英語交流時,由于莫名緊張和過度焦慮或不自信,頻頻出現(xiàn)磕磕絆絆甚至啞口無言的狀況??梢姡瑢嶋H交流中情感(焦慮、態(tài)度、動機、自信心等心理和生理因素)的變化對口語交際有一定的影響,需要說話者做到臨危不亂、靈活多變、談吐得體、有的放矢。
?。?)交際技能的欠缺??谡Z的互動性和實時性要求講話者具有交替轉換話輪和應急處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講話者需會靈活使用交際策略。所謂交際策略,Seclinker(1972)認為它是學習者在用第二語言進行交際時,為彌補語言能力不足而采用的語言或非語言的策略。[2]
因為英語畢竟對中國學習者來說是外語,他們大部分習得的都是中介語,所以適當?shù)慕浑H策略的使用,會使講話者克服因目的語知識匱乏和情感因素而導致的交流障礙,更好地確保交際過程的通暢。雖然交際策略一定程度上確保了雙方交談的通暢,但或許偶爾只是制造了一種說話者口語流利的假象,一旦說話者過渡依賴交際策略來達到交流目的,久而久之,會導致石化現(xiàn)象。但與此同時這種策略也是交際能力的體現(xiàn),適度的使用會達到更好的交際效果。
3、口語教學啟發(fā)
?。?)教師應首先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注意語言和語言外知識。因為多數(shù)高校無法給非英語專業(yè)學生提供直接面對面與外教全英對話交流的條件,所以教師多采用錄音語料來完成口語教學。
但多數(shù)錄音語料并不是自然狀態(tài)下的語料,因此并不能較理想化地提升學生在真實社會文化語境中的口語表達能力。但對于二語學習者而言,這是一個從標準的書面語向自然口語的過渡,更有利于學生適應。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適當提供自然口語語料,如美劇、真人秀等片段。提供語言外知識語料在于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其初感不同社會文化中不同語體的使用特點及掌握一些跨文化交際策略。可采用多模態(tài)視聽說法,進行跨文化知識對比教學,培養(yǎng)學生注意差異的意識。至于語言知識方面,教師主要從詞匯、語法和語音角度切入。詞匯教學應多培養(yǎng)學生提煉語塊的意識和能力。語法方面不用刻意灌輸苛刻的語法規(guī)則,只需引導學生留意核心語法。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建議口語學習者不要把過多精力放在研究語法上,這樣會拖長思維過程,影響流利性。
至于英語語音,目前英語語音教學不再強烈提倡“完美發(fā)音原則”或“近乎完美發(fā)音原則”,主張“可理解性發(fā)音”。在此基礎上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重音和語調的感知力,因為重音和語調的切分與意義的傳達密切相關。
?。?)其次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及時干預、調控,給予學生支持和反饋,使學生逐漸學會自我調控直至吸收。這是一個培養(yǎng)學生從協(xié)作式心理間活動轉向自主心理內活動的過程。最常見的就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各抒己見,相互協(xié)作,其間教師給予及時修正或補充總結。這與傳統(tǒng)的課堂不同,教師不再是一味灌輸語言知識或一個人在課上自編自演,而是做一名語言顧問,及時提供學生想要的語言表達。此外參與的每個學生都在合作學習中扮演重要角色,都會因注意差異和相互協(xié)助而學會自我調整,逐漸吸收并內化所學。因此成功的口語教學既需要一位有能力的教師又需要學生們主動參與協(xié)作,實現(xiàn)共同理解,從而獲得口語技能。
?。?)最后教師應重點激發(fā)學生口語的流利自動性。這是一個主要檢驗學生語言輸出能力的過程。在學生做到了解基本的跨文化交際策略、熟練掌握語言知識即有一定的語塊儲備、核心語法和可懂的發(fā)音的基礎上,教師要訓練學生在真實語境中的即興表現(xiàn)力。最常見的是情景口語教學。
教師需提前與學生協(xié)商好要討論的話題,課上與學生進行情景模擬或角色扮演,這樣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學生口語交際的互動性、實時性,以及相關交際策略的使用能力,也激發(fā)了他們口語輸出體驗的自主性。當然,課后教師還需對課上學生們的口語輸出總結并進行必要的糾正和反饋。此外,課前演講、小組辯論、總結發(fā)言等都是學生口語流利自動性的訓練方法。一定程度上,口語流利性是量變引起質變的結果,流利性不光體現(xiàn)在語速、時間等,內容的表達也起到重要作用。
4、總結
綜上所述,認知理論和社會文化理論綜合影響下的非英語專業(yè)口語教學,需要在有能力的“協(xié)助調解員”的引導下,學生通過有意識地注意,將輸入與已有的知識結構重組,并參與社會交際活動中,將大腦中重構的語言體系內化。簡而言之,教師要將口語課堂轉化為談話課堂,協(xié)助學生口語學習走向自主。
參考文獻:
[1]Thornbury S, Harmer J. How to teach speaking[M]. Harlow:Longman, 2005.
[2]鄭瑤菲. 二語習得交際策略研究綜述[J]. 醫(yī)學教育探索,2007,6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