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英漢兩種語言在表達方式上有相似之處,但更多的是差異。同一思想或概念,英語有英語的表達方式,漢語有漢語的表達方式。在很多情況下,翻譯的本質(zhì),實際上是一種“替代”。在英譯漢時,需用漢語的表達方式去“替代”英文的表達方式;反之亦然。這種翻譯中的句型轉(zhuǎn)換,也可以說是“改換說法”。例如:
For most people the word “education” means “school” and “school” conjures up an image of a building with classrooms.
譯文:對大部分人來說,“教育”就意味著“學(xué)校”,而一提到“學(xué)校”,想到的就是大樓里一間間的教室。
注意后半句的翻譯:而一提到“學(xué)校”,想到的就是大樓里一間間的教室。如果按原文翻譯,那可能會出現(xiàn)下面這樣的句子:“學(xué)校”就會使人在腦海里出現(xiàn)有一間間教室的大樓的形象。
這顯然不符合我們漢語的習慣說法。但我們對“翻譯”的本質(zhì)往往有誤解,以為按著原文的結(jié)構(gòu)來翻譯,才算是“忠實”的翻譯。當然,我們不否認有時的確也可以按原文的結(jié)構(gòu)來翻譯。但這樣做有一個前提條件,即這種結(jié)構(gòu)能符合漢語的規(guī)范。正因為如此,漢語中已吸收了不少西方語言的結(jié)構(gòu)。如:
“我們過去是,現(xiàn)在是,將來也是你們忠實的朋友。”
這個說法出自英語下列的句型:
We were, we are, and we will be your faithful friends.
又如,“詩之于散文,猶如跳舞之于步行。”這種說法,出自下列英語的句型:
Poetry is to prose what dancing is to walking.
但更多的場合下,翻譯必須“改換說法”,例如:Living in illiteracy is such an unknown — even a little mysterious — experience.
因此,翻譯是替代,是改換說法,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有了這個觀點,我們翻譯時就不必亦步亦趨,而是能靈活運用目的語的表達方式,使譯文通順而有生氣,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