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社會上的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制度文化和物質(zhì)文化的變化影響著漢語語言,表現(xiàn)為漢語中新生詞匯大量涌現(xiàn)。這些新詞語、新概念頻繁地出現(xiàn)在漢語新聞報道中,如何成功地將它們譯給西方讀者是新聞翻譯工作者必須關注的課題。這些新詞與中國的國計民生息息相關,反映出中國獨特的社會生活和文化內(nèi)涵,譯者有必要盡量忠實地傳遞這些詞語所蘊涵的信息。然而,由于中西方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形態(tài)存在差異,這些在漢語新聞中頻頻出現(xiàn)、中國讀者耳熟能詳?shù)男略~往往在英語語言和文化中形成詞匯空缺。為了盡可能真實準確地傳播這些漢語新詞所蘊含的信息內(nèi)容,確保良好的傳播效果,譯者應結合英語讀者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心理,采取多種靈活變通的翻譯方法。如果譯者采用直譯法,往往難以保證譯詞能很好地被西方讀者所理解接受。“一名稱職的譯員不是詞句轉(zhuǎn)換的‘對號者’,而應是溝通思想的‘搭橋人’。”(張健,“英語對外報道并非逐字英譯”,《上??萍挤g》,2001年第4期,26頁)為了真正達到溝通思想、交流文化、傳播信息的目的,譯者須將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在盡量保持詞語原有形式和特色的基礎上或增加必要的背景知識,或補充缺損的語義內(nèi)容,對漢語時政新詞進行解釋性的翻譯,在必要的時候甚至需要徹底拋棄原詞的形式外殼,明確譯出原意,例如:
(8)地方保護主義regional protectionism
多級管理multiple management
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rural enterprise
一國兩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
法盲legally blind
精神文明ideological civilization
上例中這些時政新詞的字面意義基本上能為西方受眾所理解。因此,在確保讀者理解的前提下,譯者可以直譯處之,既存形達意,又保留了詞語的中國特色。